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副教授李子安帶領的團隊在細菌研究上取得重大進展,該研究鑒定了一種新型抗菌藥物,可以有效的殺滅抗生素治療無效的耐藥細菌,為治療耐藥細菌感染找到了新的策略。該研究目前已經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國際抗菌劑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細菌感染曾是對人類健康威脅最大的一類疾病。中世紀的歐洲曾爆發過人類歷史最嚴重的瘟疫,人們稱之為“黑死病”。 這場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2億人死亡,是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後經證實導致“黑死病”的元兇就是被稱為鼠疫桿菌的一種細菌。在過去,由於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 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傷口發生了細菌感染都有可能會危及生命。這種黑暗的時刻隨著抗生素的出現迎來了曙光。抗生素使得我們能有效治療創傷感染、呼吸道感染以及安全的進行各種手術。然而,隨著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細菌逐漸進化出逃逸抗生素殺傷的能力,即抗生素耐藥性。隨著越來越多的細菌被發現能抵抗多種甚至所有臨床抗生素的殺傷,抗生素發現前的黑暗時刻似乎又將再次來臨。因此,開發新型抗菌藥物來解決目前日益嚴峻的抗生素耐藥性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為了快速找到能有效對抗耐藥細菌的新型藥物, 研究團隊篩選了一個商業化的化合物文庫。這個文庫中的大多數化合物都是已經被批准治療非細菌感染的藥物。重新利用這些獲批藥物來治療耐藥細菌感染不僅能大幅縮減新藥研發的時間,還能避免一些未知的副作用,並充分開發這些藥物的臨床價值。經過一系列的篩選工作,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被稱為BMS的化合物。該化合物不僅可以直接殺傷耐藥細菌,還可以增強臨床抗生素粘菌素的治療效果。經過測試,該化合物對臨床上許多耐藥細菌甚至多重耐藥細菌均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不僅如此,研究團隊還對該化合物在細菌上的作用靶點以及它的作用機制進行瞭解析。經過探究,發現該化合物主要是以細菌細胞膜上的磷脂成分作為作用靶點,並通過破壞細菌細胞膜及導致細菌代謝紊亂來發揮抗菌作用。研究團隊的研究工作為治療耐藥細菌感染及開發新的抗菌藥物以對抗抗生素耐藥性危機提供了新的思路.
是次研究的通訊作者為李子安及澳大健康科學學院前副教授鄭軍,博士研究生張年為第一作者。學院博士生單文穎、高亮亮及高詩鎧、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技術人員、中山大學教授彭博及學院副教授譚建業等均對該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該研究由澳門特別行政區科技發展基金(檔案編號:0016/2020/A)及澳大(檔案編號MYRG2020-00226-FHS和MYRG2022-00240-FHS)資助。該研究文章的詳細信息可瀏覽: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328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