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T12:25:52+08:002025-08-01|news|

2025年盛夏,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畢業生廖文煜,以其從破碎到修復的深刻歷程,展現其非凡韌性與成長,成為本屆畢業生中最耀眼的身影之一。他的成長歷程不僅是一段學術探索,更是一場深刻的自我修復與蛻變之旅。

從物理夢想到醫學使命

來自醫學家庭的廖文煜,自幼耳濡目染於父母的專業背景,卻始終未曾將醫學視為自己的志業。高中時期,他是學校中少數專攻物理競賽的學生之一,原本立志投身核物理領域。然而,在高三那年,面對沉重的升學壓力,他逐漸意識到,真正觸動他內心的,不是對科學理論的追求,而是對人與人之間理解與援助的渴望。那段時期,他經歷了來自學業與社會期待的壓力,以及心理上的極度疲憊,這些經歷深深觸動了他,也讓他重新思考人生的方向。最終,他毅然選擇入讀的健康科學學院的生物醫學課程,並在學習過程中逐步確立了以流行病學與精神醫學為志業的目標,希望透過專業知識與實踐,為身處困境中的人們帶來真正的改變與希望。

在學院找到自己的舞台

從初入校園的迷茫,到逐步找到自己的定位,廖文煜在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的四年中展現出卓越的領導力與行動力。他在大一的《基礎及臨床生物化學》課程中首次擔任小組主力,成功帶領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同學完成一場獲得教授與同儕高度讚賞的報告,為他日後的領導實踐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後,他積極參與學院事務,先後擔任學生會會長及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GEM)澳大團隊的隊長,並創立了大中華地區第二個獲官方認證的iGEM粵港澳大灣區合成生物學產學研論壇—iGBA。

對廖文煜而言,iGEM不僅是一場競賽,更是一面映照自我成長的鏡子。連續三年深度參與iGEM,他從一位初出茅廬的參賽者,蛻變為能夠主導跨校合作、推動區域交流的領導者。他首倡建立粵港澳大灣區iGEM交流合作網絡,從零創建iGBA聯盟,並連續三年策劃影響力日益擴大的iGBA論壇。這些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作為一名大學生,未來是一場漫長的「無限博弈」,唯有發揮自身優勢、拓展長板,才能實現個人境界的真正躍升。

黑暗中的自我修復

然而,廖文煜的大學生涯並非一帆風順。在大二上學期,他經歷了人生中最為艱難的時刻:至親長輩的離世、人際關係的劇烈變動,以及自高中以來積壓的情緒問題集體爆發,讓他的身心狀況一度陷入極度危機。他坦言,當時不僅萌生了放棄學業的念頭,甚至一度動搖了對生命的信念。身處這樣的邊緣狀態,他被迫面對內心最深處的破碎與脆弱。在這段艱難時期,他透過自我調整與堅持逐步走出陰霾,重拾生活節奏,並在學術與社團領域取得卓越成績,包括獲得校長榮譽榜、發表學術論文及創辦跨校組織。他的故事不僅展現了堅韌,也提醒我們心理健康與自我關懷的重要性。「那段經歷雖然痛苦,卻成為我人生中最珍貴的轉捩點。從那時起,我開始真正相信,唯有聆聽並依循內心深處的聲音與力量,才能走出黑暗,重新找回自己。」

師長同行照亮前路

在廖文煜的大學生涯中,學院助理院長張宣軍的支持與陪伴,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在他大二那段心理狀況極度危急的時期,張教授不僅給予他極大的包容與理解,更在學院事務上展現出高度的責任感與行動力。當時,廖文煜身兼學生會會長,面對選課安排、教學質量等多項影響學生切身利益的問題,他原本因高中時期提出建議而遭打壓的經驗而感到猶豫,但張教授的態度完全不同—他始終站在學生角度出發,主動傾聽學生聲音,並親力親為地促進教學與管理上的優化。

在那段最艱難的日子裡,張教授是他情感上的穩定力量,讓他在極度脆弱的狀態下仍能感受到來自學院的信任與尊重。正是這份理解與行動,讓他在絕望中重新找回方向,也讓他深刻體會到「被聆聽」與「被相信」的力量。張教授對學生發展的關心從不止於言語,而是落實在每一個細節與決策中。「張宣軍教授時時刻刻對學生發展表達出來的關心和採取的實際行動,哪怕在我離開澳大之後我都永遠銘記於心。」

展望未來以學術與行動改變世界

畢業後,廖文煜將前往卡羅林斯卡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修讀公共衛生碩士課程,專注於精神醫學與傳染病學的研究,並持續推動iGBA的發展,致力於打造具備智庫功能的合成生物學平台。「大學教我們的不只是知識,更是如何與自己相處。」他勉勵學弟妹,在追求學術的同時,也要學會照顧自己的情緒與生活,讓心智的成長與知識的積累並行,才能真正照亮自己與他人的人生。

廖文煜 (左)獲頒2022/2023學年校長榮譽榜

廖文煜(右七)發起並聯同大灣區其他院校學生共同舉辦iGEM粵港澳大灣區合成生物學產學研論壇。

廖文煜(右四)與同學一起備戰國際基因工程機器大賽(iGEM)

廖文煜及張宣軍(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