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1T17:58:36+08:002021-10-12|news|

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教授羅茜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腫瘤細胞可以通過表達更多的細胞膜橋粒蛋白(DSC2和PKP1)來幫助它們在循環系統中形成細胞團,從而使得循環腫瘤細胞可以在血液循環中存活並具有更強的轉移能力,為開發新型抗癌轉移療法提供了新思路。該項研究成果已於國際著名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

當腫瘤細胞進入血液後,絕大多數會在血液循環中死亡,而存活下的循環腫瘤細胞若能成功地形成轉移瘤,則會造成9成以上的癌症患者死亡。因此,探究腫瘤細胞如何在血液循環中存活並形成轉移瘤對於開發新型抗癌轉移療法至關重要。

研究團隊使用自主研發的微流體循環系統分離能抵抗流體剪切力的乳腺癌和肺癌細胞,並檢測到這些被分離出來的抗流體剪切力細胞具有更強形成細胞團的能力和在小鼠血管中有更高的存活率及形成轉移瘤的能力。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抗流體剪切力細胞中DSC2和PKP1的水平比親本細胞高出4至5倍。進一步的分析表明高水平的DSC2和PKP1不僅能促進細胞團的形成,還可啟動PI3K/AKT/ Bcl-2介導的信號通路以提高細胞存活率。高水平的DSC2和PKP1可以維持VIM的高表達,從而通過VIM來激活FN1/integrin β1/FAK/Src/MEK/ERK/ZEB1介導的信號通路來增加腫瘤細胞的轉移性。DSC2和PKP1的高表達不僅增加了循環腫瘤細胞在血液循環和轉移中的存活率,它們的高表達也可以在乳腺癌和肺癌患者的腫瘤樣本中被檢測到,與較低的總體存活率和較高的癌症惡化度相關。相關研究發現為循環腫瘤細胞是如何在循環系統中存活提供了嶄新見解,並顯示DSC2和PKP1可以作為檢測轉移性循環腫瘤細胞的新型生物標誌物和治療轉移性腫瘤的新靶點。

是次研究的通訊作者為羅茜,其博士生黎扣扣為第一作者,另外3位博士生吳仁飛、周牧涯和童海波也對這項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該項目由澳門大學(檔案編號:MYRG2018-00092-FHS)和國家教育部澳門大學精準腫瘤學前沿科學中心(檔案編號:FSC-2021)資助。全文可瀏覽: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g7265

DSC2/PKP1和VIM幫助腫瘤細胞在循環系統中成團、存活、並形成轉移瘤的機制和信號通路

羅茜(前排中間)、黎扣扣(後排右三)、周牧涯(後排右四)及童海波(前排左二)